中国区块链

联合国非遗基金会呼吁构建“技术+文化”共生生态 以AI与Web3守护文明多样性

——副秘书长Luvi Wang在全球数字文明峰会提出「新火种计划」

伦敦时间[日期],全球数字文明峰会——在今日举行的全球数字文明峰会上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咨商机构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」常务副秘书长Luvi Wang发表主旨演讲,呼吁建立技术赋能的文化保护新范式。来自37国皇室代表、跨国企业领袖及Web3行业领军者等800余位嘉宾出席本次会议。

技术重塑文明传承路径

Luvi Wang指出,面对全球43%的非遗项目因传承人断层濒临消亡的危机,数字技术正成为文明存续的关键:"当AI重构生产力边界、Web3重定义价值交换时,我们需回答的根本命题是——如何让算法为文化基因编码?" 基金会提出三大技术解决方案:

数字传承人计划:通过3D建模与深度学习,构建可自主演化技艺的AI传承人系统,已成功复现日本「能剧」等12项濒危技艺;

文化符号区块链存证:运用NFT技术为原住民图腾、传统纹样等建立不可篡改的数字身份,首期将覆盖亚马逊流域6个部落文化遗产;

非遗资源DAO联盟:搭建去中心化自治组织,实现全球238个非遗社群的智能合约协作,首批试点包含中国苗族银饰锻造与非洲Adinkra符号体系。

启动全球性赋能行动

基金会宣布两项重大倡议:

「文明算力联盟」:协调英伟达、谷歌等科技企业捐赠10%冗余算力,预计2025年前完成3.6EB级文化数据处理能力建设;

「数字萨满培育计划」:计划五年内培养5万名掌握AI工具的文化传承者,首期将聚焦中东战乱地区手工艺数字化保护。

重新定义数字文明价值

"在追逐Token经济价值的狂热中,我们更需守护人类真正的通证——那是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密码。"Luvi Wang强调,基金会正与以太坊基金会合作开发「文化贡献证明协议」(PoCC),将非遗保护行为量化为可跨链流通的凭证。

峰会同期宣布成立「数字文明伦理委员会」,由剑桥大学存在风险研究中心、故宫博物院及Coinbase研究院共同参与制定技术伦理框架。据基金会披露,首批三个非遗数字化项目已获得a16z、红杉资本共计2300万美元专项投资。


相关推荐

评论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
  • 网址